输入汉字、拼音、五笔、仓颉、郑码、电码、四角号码、笔顺编号均可查询

徽的意思 徽什么意思 徽的解释 徽字的意思 徽字组词

huī

徽字的图片
部首
总笔画17
部外笔画17
Unicode5FBD
GBK编码BBD5
BIG5编码C0B2
五笔86TMGT
五笔98TMGT
仓颉码HOUFK
郑码OIZM
四角号码28240
结构左中右结构
笔顺33225215542343134

基本解释

徽的基本解释

  1. 标志,符号:国~。校~。帽~。~章。~记。~帜(zhì)。

  2. 美好的:~号。

  3. 〔~州〕旧地名,在今中国安徽省歙县。简称“徽”,如“~墨”。

  4. 系琴弦的绳,后用做抚琴标记的名称,古琴全弦共十三徽。

详细解释

徽的详细解释

〈名〉

  1. (形声。从糸( mì),表示与线丝有关,微省声。本义:三纠绳)

  2. 同本义 [three strands of rope]

    徽,三股绳也。——《说文》

    系用徽纆。——《易·坎》。刘注:“三股为徽。”

  3. 绳索 [rope]

    免于徽索。——《汉书·扬雄传》。注:“绳也。”

  4. 又如:徽索(徽绳。捆绑俘虏、罪人的绳索);徽纆(绳索;捆绑);徽缠(绳索。亦比喻束缚,牵累);徽绳(徽索。指捆绑罪人的绳索)

  5. 琴徽,系琴弦的绳 [cord for the string of a stringed instrument]

    今夫弦者,高张急徽,追趋逐耆,则坐者不期而附矣。——《汉书·扬雄传》

  6. 后亦指七弦琴琴面十三个指示音节的标识

    弦以园客之丝,徽以钟山之玉。—— 嵇康《琴赋》

  7. 标志;符号 [emblem;sign]。如:徽车(饰有徽帜的车);徽物(指区别等级的标志物,如旌旗、服饰等);徽识(古代朝廷或军中用以识别的标志);国徽;校徽;帽徽

  8. 旗帜 [flag]

    易服色,殊徽号。——《礼记·大传》

  9. 绑腿布 [bandage]

    徽,袤幅也。——《说文》。段玉裁注:“即《诗》之邪幅也。”

  10. 徽州的省称 [Huizhou prefecture]。旧府治在今安徽省歙县。如:徽墨

  11. 安徽省的简称 [Anhui]。如:徽调

〈形〉

  1. 美好;善良 [good]

    徽,善也。——《尔雅·释诂》

  2. 又如:徽睇(美丽的眼睛);徽绩(美好的功绩);徽徽(美好的样子);徽显(善美显著)

  3. 宏伟 [magnificent]。如:徽业(宏业,伟业);徽庸(丰功,伟绩);徽绩(伟绩)

〈动〉

  1. 停止;静止 [still]

    悲风徽行轨,倾云结流蔼。——陆机《挽歌诗》

  2. 束缚;捆绑 [bind]

    徽以纠墨。——扬雄《解嘲》

  3. 如:徽束;徽猛(束缚猛兽)

康熙字典

徽的康熙字典解释

徽 【寅集下】【彳字部】

〔古文〕𢾰【唐韻】許歸切【集韻】【韻會】吁韋切,𠀤音揮。【說文】衺幅也。 又【爾雅·釋詁】善也。【疏】徽者,美善也。【書·舜典】愼徽五典。【詩·小雅】君子有徽猷。又太姒嗣徽音。 又【正字通】琴節曰徽。【前漢·揚雄傳】高張急徽。【註】琴徽也,所以表發撫抑之處。【嵆康·琴賦】徽以鍾山之玉。【註】以玉爲徽也。 又【說文】三糾繩也。【玉篇】徽,大索也。【易·坎卦】繫用徽纆。【揚雄·解嘲】折脅拉髂,免於徽索。 又徽嫿,奔馳貌。【馬融·廣成頌】徽嫿霍奕,別騖分奔。 又州名。【宋史·地理志】宣和三年,改歙州爲徽州。 又與幑通。幟也。【禮·大傳】聖人南面而治天下,必改正朔,殊徽號。【註】徽號,旌旗之屬也。【揚雄·羽獵賦】徽車輕武。【註】徽車,有徽幟之車也。 又與褘通。【張衡·思𤣥賦】揚雜錯之袿徽。【註】爾雅曰:婦人之徽謂之褵。郭璞云:卽今之香纓也。◎按《爾雅·釋器》本作褘。


考證:〔【揚雄·校獵賦】〕 謹照原書改羽獵賦。

说文解字

徽的说文解字解释

幟也,以絳幑帛,箸於背。从巾,微省聲。《春秋傳》曰:“揚幑者公徒。”

幑識也。三字一句。各本刪幑字。識作幟。今正。㠯絳帛。句。箸於背。各本絳下衍幑字。誤移識上之幑於此也。今刪。六月詩。識文鳥章。鄭箋。識幑識也。將帥以下衣皆箸焉。周禮司常。掌九旗之物名。各有屬以待國事。鄭注。屬謂幑識也。大傳謂之幑號。今城門僕射所被及亭長箸絳衣。皆其舊象。司常又曰。及國之大閱。贊司馬頒旗物。王建大常。諸矦建旗。孤卿建旜。大夫士建物。帥都建旗。州里建旟。縣鄙建旐。道車載?。斿車載旌。皆畫其象焉。官府各象其事。州里各象其名。家各象其號。鄭?。幑識,旌旗之細也。士喪禮。爲銘各以其物。以?長半幅。赬末,長終幅。廣三寸,書名於末。此葢其制也。大閱禮象而爲之。兵凶事。若有死事者。則以相別也。左傳曰。揚幑者公徒也。杜注曰。幑,幑識也。大傳曰。殊幑號。鄭曰。幑號,旗之名也。覲禮曰。公矦伯子男皆就其旂而立。賈公彦云。此旂,鄭雖不解。鄭注夏官。仲夏辨號名。此表朝位之旂。與銘旌及在軍幑識同。皆以尺易仭小而爲之也。按古朝覲軍禮皆有幑識。而幑各書作徽。容是叚借。識各書作幟。則是俗字。唐初釋玄應曰。幟與識本無二音。若毛詩作織。則亦叚借字也。許書及杜注皆幑識也三字爲句。淺者皆刪去一字不完。以絳帛者,用絳帛爲之。周禮。九旗之帛皆用絳。則其細亦皆用絳可知也。箸於背者,專謂軍禮象銘旌而爲之者。下文云若今救火衣。鄭注周禮云。今城門僕射所被及亭長箸絳衣。皆其舊象。葢此等皆箸於背以爲表識也。衣部卒下曰。衣有題識者。卽鄭所云亭長箸絳衣也。从巾。微省聲。許歸切。十五部。春秋傳曰。掦幑者公徒。昭公二十一年左傳文。按曰揚則旌旗而非箸背者。若今救火衣然也。此與箸於背相屬。

字源字型

徽的字源演变

提示:点击图片可放大查看

徽字组词

徽开头的词语
包含徽的词语
徽结尾的词语

汉语字典微信小程序

汉语字典微信小程序

打开微信扫一扫